English

漫话地震

1998-01-16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能在瞬间成灾,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,因此地震被称为群灾之首。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-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,地质构造规模宏大并且复杂,因此我国的中、强地震活动频繁、灾害十分严重。1966年的邢台地震、1976年的唐山地震、1996年的丽江地震、1997年的新疆伽师、阿图什地震等都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。今年1月10日,张北-尚义之间发生6.2级强烈地震,造成数万间房屋倒塌,几十人死亡。远在200多公里以外的北京有震感。

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: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山-地中海地震带。前者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76%,后者约占22%。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,属于多震国家。我国地震主要分布于五个地区:台湾及其近海;西南地区,西藏、川西、滇中西部;西北地区,河西走廊、宁夏、天山南北麓;华北地区,太行山、汾渭河谷、京津地区、鲁中、渤海湾;东南沿海。1900-1975年发生的458次6级以上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这些地区。

地球上每天有一万多次地震,但99%不被人察觉,能造成灾害的5级以上地震每年有1000多次。像唐山地震那样震级的地震一年有十几次。在我国的地震多发带中,华北地区防震减灾任务最为紧迫,北京市就位于这一地震多发带上。自有地震记录400余年以来,北京周围几百公里范围内共有地震记录170余次,大于六级的地震有9次。1679年9月平谷、三河一带发生8.0级地震;1976年唐山7.8级地震对北京造成的灾害最大。北京城区内前门曾在1076年发生5.0级地震,1627年莲花池发生5.0级地震。

某次地震发生后,人们关注地震的破坏程度,这就涉及到两个概念:“震级”和“烈度”。震级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,震级高一级能量大33倍。1976年的唐山的7.8级地震,释放能量相当于400颗“广岛原子弹”的能量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。烈度反映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。一般来说,震中烈度最大,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。决定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除震级外还与震源深度、各地地质构造、建筑物及其抗震性有关。

地震前往往出现某些宏观现象,比如动物异常、地光、地声、地下水变化等。

通过对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统计表明,狗在震前半小时至两天;鸡在震前一至三天;老鼠在震前一至五天;鱼类在震前几小时至十天;蛇在震前两至三天;猪、牛、马、羊在震前几小时至一天出现异常。表现为烦躁、活动反常、不进食、不进圈栏,有的则萎靡不振,条件反射消失等。但是引起动物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气候、季节、饲养状况、污染等也可能引起动物行为反常。只有综合各方面资料,才能作出可靠的判断。

能被人直接感觉的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报中起着重要作用,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震预报,才是减少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。

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叶起,世界各国有计划地开展地震预报工作。美国地震学会前会长克拉伦斯·艾仑说:“地震短期预报比预料的要困难得多。”作为世界公认的难题,地震预报仍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。日、美等国期望在实验场实现地震的临震预报。但无论日本的东海地区还是美国的帕克菲尔德实验场,他们预报的地震至今没有发生。地震预报工作的进展是缓慢的但的确在取得扎实的进展。

中国目前走边观测、边研究、边预报的道路取得了对少数地震事件预报的成功。根据对地震预报现状的分析统计,当前我国的中期地震预报约有20-30%的预报能力。从全国来看只是在台网监测范围内,粗略地指出可能发震的时段、震级及范围。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入一个地震多发期,地震科技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
据了解,我国科学家的一个研究小组,在7年多的实践中,运用卫星遥感、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,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,向短临预报这一难题发起了挑战。

从首次成功运用卫星热红外增温震兆预报1990年2月10日发生的常熟5.1级地震以来,他们在7年多的时间里,作出了69次地震短临预报。按照防灾的目的进行评价,有35次取得较好结果,其中含7级或7级以上地震6次,6级或6级以上地震10次。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,研究小组的强祖基等人提出了“气热说”:从球外看地球,地震发生前,大范围岩层受力,地应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岩层出现裂缝,使岩石释放出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氢气和氮气等气体。地表电磁场的异常变化会轰击这些气体,使它们释放出热量,产生热红外异常,从而导致震区低空大气增温。这些增温现象,经过卫星红外扫描仪进行扫描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处理,可以获取一系列连续热红外图像,再结合地形、地貌、应力场、地质构造、地震带的分布和其他气象情况进行分析、判断,确定将要发生地震的地区、震级和时间。目前,他们可以根据这一方法预报我国东部及邻近地区可能发生的5.5级以上地震。(屠晓光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